▲九月二十三日,二〇二一乡村振兴(太谷)论坛在晋中市太谷区阳邑小镇举行。史晓波摄
主论坛 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促进法
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锡文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三农”发展滞后问题,确保农民的富裕和稳定。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守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要以长牙齿的措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打好以种业创新为主要抓手的种业翻身仗。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发挥好乡村特有功能。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要维护好国家、民族永续发展的根脉。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特有功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责任。衡量乡村是否振兴的标志,主要就在于乡村所特有的也是必须发挥的功能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不仅仅是乡村的自身需要,也是城镇化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不断推进的客观需求。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加快乡村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保持足够历史耐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瞄准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推进农村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进一步提高新阶段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
尹成杰
《乡村振兴促进法》把维护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确定了粮食安全战略的法律地位,抓住了国家粮食安全的两大战略性根本性举措,提出了“两个确保”的粮食安全底线,明确了粮食发展的根本任务,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根本性、政治性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是新时代极为重要的法律,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粮食发展连续登上七个千亿斤的大台阶,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发展和安全创造了新的伟大奇迹,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成功保障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我国粮食发展与安全,经受住了重大疫情和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为打赢抗疫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以及“六稳”“六保”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也在于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要紧紧扭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资源供给能力、储备流通能力等关键因素,进一步增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法律意识,强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制度和机制,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国家粮食发展与安全保障后备区,加大统筹粮食安全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分论坛 1 稳粮保供与农业生产托管
稳定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
徐小青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提升,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6.6亿多吨,人均粮食产量474公斤,可以说,我们守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稳粮保供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大事。中央稳定粮食生产始终强调调动两个积极性,首先要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保障种粮收益;同时要调动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给予财政支持。加强对种粮主体的政策激励,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规模效益。支持农业生产托管方式,促进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此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
促进生猪产业 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
辛国昌
乡村振兴既要五谷丰登,也要六畜兴旺。从国计民生角度来看养猪业,近年来,生猪饲养从家庭副业演变为农业农村支柱产业,猪肉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猪肉供给的敏感性超过绝大多数农产品。
“猪周期”是价格对养猪业资源配置进行调节的一种表现,美国等世界主要养猪国家普遍存在“猪周期”。下一步重点工作,一是保持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二是加快建立产能调控机制;三是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国外的经验看,加快建立现代化养猪业是缓解和拉长“猪周期”、避免生猪生产大起大落的根本前提。要构建现代化生猪养殖体系、现代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现代化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促进生猪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提高养猪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
开展生产托管 壮大集体经济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
生产托管成为引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将引爆农业经营方式新一轮变革。农业生产托管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不改变集体和农户间的土地承包关系,坚持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保持了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托管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发挥“统”的功能和优势提供了有力抓手,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这种统分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赋予了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大胆探索,是继联产承包后基层干部群众的又一伟大创造。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农业生产托管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下一步,生产托管应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引导,强化金融服务,拓展服务领域。
分论坛 2 乡村产业与全产业链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姜长云
“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深走实,要跳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的思维局限,推进农业和乡村产业适地适度发展,要告别大而化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注意推进产业发展因类制宜,精准施策,要推动产业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文化与产业融合。
产业发展应注意区分大众经济与小众经济。有些农产品属于大路货、普通消费品,难以形成可辨识、难复制的产品特色和实质性竞争壁垒,只适合采取规模化、标准化的“大众经济”发展路线,不宜追求高端化、品牌化。有些农产品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市场供应能力有限,市场需求也有限,可采取小众经济模式,满足特殊消费群体对产品个性化和高贵品质需求。
发挥好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农业产业化处副处长
王斯烈
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经营,垂直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通过“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将从事不同环节的经营主体纳入统一经营,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的难题,是一种全产业发展模式。
要不断优化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生态,扭转一个企业“包打天下”的观念。小而精也可以赢得市场空间,关键是要掌握核心竞争优势。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让全产业链参与者都能合理分享收益。大型领军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引领产业生态构建。中型企业要不断丰富产业业态,促进产业链向纵深拓展。小型企业要发挥联农带农紧密的优势,带动农户更好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更好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和价值链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乡村产业振兴
研究中心副主任
司智陟
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应延长产业链长度,拓宽产业链广度,促进产业链集聚,提高产业链效率,实现产业链增值,推动产业链创新,保障产业链安全。
分论坛 3 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
实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
聂新鹏
城乡之间存在发展差距是客观规律,即便发达国家也没有完全抹平这个差距。因此,乡村建设不能简单与城市去比,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十四五”时期,以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城郊融合类“新村”重在“建”、对集聚提升类“旧村”重在“改”、对特色保护类“古村”重在“保”、对搬迁撤并类“空心村”重在“维持”。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乡村建设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传统风貌、地域特色等为前提开展建设;乡村建设应建管一体,统筹推进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与管护,健全管护机制,避免重建轻用、重建轻管,确保建一个成一个,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尹昌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我国采取高位推动,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逐步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加强技术支撑保障,形成督促激励制度,完善宣传发动网络等措施,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底子薄、欠账多、公益性强、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为导向,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以改善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目的,分类施策,统筹兼顾,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让村民重拾保护传统村落信心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乡村振兴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曹璐
2020年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要保护传统村落等。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面临产权关系复杂、难以交易、维护成本较高、文化传承和乡愁记忆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生存困境等挑战。在保护传统村落上,我们围绕如何激发村民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在创新村落机制、培育新乡村产业、协助链接外部资源上努力,让村民重拾保护传统村落的信心和决心。培训在地村民,以其为主体推动低成本乡村建设改造方式,规范管理架构,以市场化手段探索撬动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发展。村民是村落文化传承与活化的中坚力量。我们探索现代艺术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全新诠释方式,打造以村落、村民为主体的文化展示平台,促进用新方式链接城市与乡村的文化互动。
分论坛 4 乡村人才振兴与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博导
詹慧龙
农村实用人才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包括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家、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才。针对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机制有待健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未做到分类施策、发展环境制约明显、乡村人才评价激励不到位、乡村人才培养投入不足等问题,可以健全城乡人才流动机制,打破城乡各类人才双向有序流动观念认识上的“脑梗阻”以及政策制度上的“肠梗阻”;提高财政专项中农村实用人才支出比例;强化激励措施,评选表彰先进模范,开展职称评定,在贷款、税收、财政项目等方面予以支持;抓好宣传引导。
保险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任金政
保险科技从提升风险管理过程的执行效率、提高风险保障水平、扩大风险保障范围、树立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探索风险管理新模式上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其主要成效包括提高保险作业效率、降低保险经营成本、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为监管部门出台的各种政策提供依据。建议建立全国农业保险大数据平台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的网络体系,提升承保理赔效率和精准度;构建保险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信息共享做好多方协作,共同防灾防损,降低保险标的损失;充分发挥保险科技在扩大服务半径、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解决保险产品价格偏高等方面的作用;保险监管部门应为保险科技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新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
打造有机旱作农业特色之路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副校长
王娟玲
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有机旱作农业的“有机”包含但不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有机”,是内涵更丰富、更深刻的“大有机”,即绿色、健康、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就是地要越种越肥,土壤要越来越健康,水、土、肥、药、膜等各种资源要高效利用,农产品要绿色优质健康,生态环境要越来越好。如何走好有机旱作农业之路,要创新建立一套新的“大有机”支撑体系,以建立科研与生产试验区、发展好功能农业(食品)为抓手。建立科研与生产试验区即“一核两区”。一核是山西农业大学为依托建设的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两区是在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建设高端中试·高标准科技展示区,在山西建设大面积示范应用区。